資源簡介
第1章 走近GNU/Linux、LFS 1
1.1 GNU、Linux、Hurd及開源軟件 2
1.1.1 開源的興起——GNU簡介 2
1.1.2 開源項目的標志——Linux簡介 3
1.1.3 “古老的開源內核”——Hurd簡介 3
1.1.4 越來越多的開源軟件 4
1.2 GNU/Linux的發行版 4
1.2.1 Debian GNU/Linux——發行版中的常青樹 4
1.2.2 RedHat Linux——Linux系統的代名詞 4
1.2.3 Slackware Linux——古老而簡潔的發行版 5
1.2.4 Arch Linux——快速、輕量的發行版 5
1.2.5 Gentoo——可高度定制的發行版 5
1.2.6 越來越多的Linux發行版 6
1.3 創造自己的GNU/Linux系統——LFS 6
1.4 GNU/Linux相關標準化介紹 6
1.4.1 POSIX標準簡介 7
1.4.2 LSB——Linux系統兼容的新起點 7
1.4.3 FHS——文件存放標準 7
1.5 源代碼定制系統相關網絡資源 8
第2章 基礎準備——Linux系統定制原理 9
2.1 Linux系統的組成及架構 10
2.1.1 了解Linux——Linux系統使用案例分析 10
2.1.2 Linux系統的一般組成 11
2.1.3 Linux系統的架構 14
2.2 Linux的啟動過程 16
2.3 本地定制Linux系統的原理 18
2.3.1 名詞說明 18
2.3.2 源代碼的編譯過程 19
2.3.3 系統制作的反向分析 20
2.4 本地定制GNU/Linux系統的制作步驟設計 30
2.4.1 制作流程分解 30
2.4.2 制作過程中的相關技術 33
2.4.3 制作步驟設計 38
第3章 制作GNU/Linux系統的準備工作 43
3.1 準備好你的計算機 44
3.2 下載必要的軟件 44
3.2.1 LiveCD的下載 44
3.2.2 虛擬機軟件——VirtualBox 45
3.2.3 LiveCD的使用 54
3.3 保存和恢復工作狀態的方法 55
3.3.1 虛擬機專用的狀態保存及恢復方法 55
3.3.2 通用的恢復方法 56
3.4 創建制作分區 56
3.4.1 設置新的分區 56
3.4.2 格式化分區 57
第4章 本地定制GNU/Linux系統——臨時系統 61
4.1 設置環境變量 62
4.1.1 “創作基地”的建立 62
4.1.2 建立用于制作系統的用戶 64
4.1.3 設置制作用戶的環境 66
4.1.4 創建測試文件 67
4.1.5 恢復工作狀態(1) 68
4.2 編譯軟件包的一般步驟 70
4.2.1 什么是軟件包 70
4.2.2 軟件包的下載 70
4.2.3 軟件包解壓縮 71
4.2.4 進入源代碼目錄 72
4.2.5 給源代碼應用補丁文件 73
4.2.6 配置源代碼 74
4.2.7 編譯源代碼和安裝軟件 74
4.2.8 軟件包編譯安裝過程正確性判斷 75
4.2.9 軟件包編譯安裝過程記錄 76
4.2.10 軟件包安裝的文件 77
4.2.11 反安裝軟件包 77
4.2.12 刪除源代碼目錄 78
4.3 預工具鏈 78
4.3.1 匯編鏈接器(Binutils) 78
4.3.2 編譯器(GCC) 81
4.4 臨時工具鏈 85
4.4.1 內核頭文件(Linux kernel headers) 85
4.4.2 基本C庫(Glibc) 87
4.4.3 調整工具鏈 89
4.4.4 匯編工具(Binutils) 91
4.4.5 編譯工具(GCC) 92
4.4.6 測試工具集 96
4.5 臨時系統 98
4.5.1 文本交互函數庫(Ncurses) 98
4.5.2 用戶交互環境(Bash) 98
4.5.3 壓縮工具(Bzip2) 99
4.5.4 常用命令工具集(Coreutils) 100
4.5.5 文件比較工具(Diffutils) 101
4.5.6 文件查找工具(Findutils) 101
4.5.7 文本處理工具(Gawk) 102
4.5.8 國際化語言支持工具(Gettext) 102
4.5.9 文本匹配搜索工具(Grep) 103
4.5.10 壓縮工具(Gzip) 103
4.5.11 宏處理工具(M4) 104
4.5.12 語法分析工具(Bison) 104
4.5.13 編譯過程控制工具(Make) 105
4.5.14 補丁文件使用工具(Patch) 105
4.5.15 廣泛使用的腳本語言(Perl) 106
4.5.16 文本流編輯工具(Sed) 107
4.5.17 文件打包工
代碼片段和文件信息
評論
共有 條評論